睡覺愛出汗,艾灸這幾個穴位
2021-12-14 10:58瀏覽數(shù):975
中醫(yī)稱之為“盜汗”,專指以入睡后汗出異常,醒后汗泄即止為特征的一種病征。盜汗就是代表體內這種陰的、寒的、涼的,水的這種能量減少了,就是典型的陰虛了。陰虛了以后,它不能夠制約陽;水不夠了,它不能制約火,所以就會造成一個結果:虛火上揚。逼著體內這些汗液不能循著腸道,所以它趁著半夜就偷跑來了。
在中醫(yī)眼中,汗有多重要?
醫(yī)圣李時珍認為:汗出于心,在內為血,在外為汗。
就是說,汗為心之液,而心主血,所以汗血同源。出汗過多,不僅會耗氣,還會傷及津液而損及心血。
45歲是女性盜汗的分水嶺
對于女性來說,在45歲的時候,進入更年期,常會發(fā)現(xiàn)睡覺時總是會出汗。
這種異常,主要是因為受到更年期綜合征的影響,受到身體激素的波動影響,導致神經調節(jié)系統(tǒng)出現(xiàn)了紊亂。
并且,更年期的女性,還會受到心悸的影響,心中的躁動感更加明顯。這也會促使她們容易出汗,甚至會出現(xiàn)徹夜難眠的情況,都需要提高警惕。
治盜汗的原則:滋陰補虛
盜汗以陰虛為主;無汗以血虛為因。小兒汗證的發(fā)生,也多由體虛所致。 所以滋陰補虛是其基本治療原則。
營衛(wèi)失調者調和營衛(wèi),氣陰虧虛者益氣養(yǎng)陰,血虛者艾灸補血。
而艾灸具有對陰陽、氣血的雙向調節(jié)作用,不僅可以調理多汗、盜汗,同時還可調理少汗、無汗。
如何艾灸?這里推薦您艾灸陰郄、太虛、復溜穴。
陰郄穴:
各臟器中,心為火,腎為水。汗為心之液;汗,在外為汗,在內為血。
作為郄穴的陰郄穴,具有由外到內溝通心脈的功能,使得心火下探,腎水上提,以達到心腎相交,水火相濟的目的,盜汗也就好轉了。
取穴位:位于前臂前區(qū),腕掌側遠端橫紋上0.5寸,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,平尺骨小頭。
太溪穴:
太溪穴是腎經的原穴,也就是源頭,腎經的原發(fā)力、原動力都在這里。所以古人稱太溪穴為“回陽九穴之一”,認為它具有很強的回陽救逆之功。
中醫(yī)認為太溪穴能“滋腎陰、補腎氣、壯腎陽、理胞宮”。也就是說,生殖系統(tǒng)、腎陰不足諸證、腰痛和下肢功能不利的疾病,此穴都能調理。
古代名醫(yī)面對生命垂危的病人,都是用太溪穴“補腎氣、斷生死”。
復溜穴:
復溜是足少陰腎經五輸穴的經穴,五行屬金。腎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吸熱蒸發(fā)上行。
功效:補腎益氣,補腎益陰,溫陽利水,益腎、利水、發(fā)汗、止汗的作用。
取穴位:位于小腿內側,太溪穴直上2寸,跟腱的前方。
注:如果有時間最好可以辯證艾灸:陽虛導致的涼汗,多灸扶陽祛濕的穴位,比如神闕、命門、陰陵泉、豐隆。少吃水果,少喝冷飲。
陽郁導致的熱汗要多灸中脘、足三里、太沖,另外多運動以促進體內氣血運行,改善郁積狀態(tài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