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“艾”相伴,補益陽氣行氣活血,淡淡艾香好助眠
2022-03-29 16:52瀏覽數(shù):674
作為大眾熟知的中醫(yī)保健方法,艾灸因其獨有的溫熱性,對助眠亦有幫助。
找對“艾”的人
艾灸具有溫通、溫補的作用,尤其適用于虛寒體質(zhì)的失眠者。
這類體質(zhì)的人常表現(xiàn)為容易感冒、平素怕冷、大便便溏,女性還易伴有痛經(jīng)等,老年人常見夜尿多、大便無力等癥狀。
找對“艾”的方法
艾灸具有補益陽氣,行氣活血,祛寒除濕之功效,若能順應大自然的陽氣變化,便具有事半功倍的功效。在中午期間,此時人體陽氣最旺,推薦在此時進行艾灸保健。
另外,艾灸的先后順序古人有明確的論述,恰當?shù)陌捻樞蚰茏畲笙薅鹊匕l(fā)揮艾灸補益氣血的功效,如孫思邈在《備急千金要方·灸例第六》說:“凡灸,當先陽后陰”,就是說應先灸人體屬于陽的經(jīng)絡,后灸屬于陰的經(jīng)絡。
對于虛寒型體質(zhì)的失眠者,推薦艾灸的穴位有:神闕、關(guān)元、足三里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,對準穴位,距皮膚3厘米左右,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,至皮膚紅暈。先灸足三里,再灸神闕、關(guān)元。每穴每次15~30分鐘,每日1~2次,隔日1次。
避免“艾”錯了人
艾灸主要借其溫熱性來進行保健調(diào)養(yǎng)。因此,對于體質(zhì)偏于溫熱,如陰虛體質(zhì),濕熱體質(zhì);或處于熱邪較重狀態(tài)的人不適宜進行艾灸,如外感高熱一般不宜施灸。
另外,艾灸雖然好處頗多,但過度使用艾灸,如施灸量過多,艾灸溫度過高也可能會造成對身體的損害。如艾灸溫度,作為自身保健,艾灸的溫度應以皮膚感到溫熱為宜,研究表明最佳的艾灸溫度為43℃~45℃,過熱不僅有燙傷的風險,且療效不會再增加。
需要注意的是,艾灸雖具備一定的預防保健作用,具有助眠效果,但嚴重、長期、慢性的睡眠障礙,仍需盡早至心理睡眠專科門診就診,在專科醫(yī)生指導下,可以輔助選擇更適合的艾灸方式,提高療效。